别把心理咨询当成万灵药
不知道是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社会危害的人太多,还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忽然吸引了中国大众的浓厚兴趣,又或是因为政府与媒体的心理知识普及推广工作行之有效,总之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心理咨询的兴趣倍增,报纸杂志纷纷设立心理健康专刊,一些业内颇有名气的几位心理咨询师,更是频频曝光于电视媒体,不是为百姓遇到的疑难问题出谋划策,便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点评各类热点新闻。一时间,心理咨询师似乎成了洞悉先机的大智者的代名词,心理咨询更是成了许多国人眼中解决自身根本问题一剂万灵药。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看到这样的心理学热潮,首先还是感到非常欣慰的。近年来心理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正说明了国人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求助意识和思想开放程度的显著提升,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一些媒体舆论对于心理咨询的热切推崇和不负责任的评论引导,在造成行业繁荣的同时,也会让人们对心理咨询本身产生严重的误解。而这些误解不但可能阻碍求助者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造成时间和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更会对国内目前仍然十分脆弱的心理咨询行业产生危害和打击。
误解一: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提升能力
小A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自己前一段时间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又担任了社团的领导,把大量精力花在了社会工作和活动上,所以一个学期下来拉下了不少功课。期末考试将至,忙于复习的小A这时才恍然发现,自己拉下课程太多,怎么努力也看不完所有的书,很可能会挂掉好几门。为此,背负着巨大焦虑的小A走进了心理咨询中心,面对心理咨询师,他提出了自己的咨询目标:“让我迅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让我的学习效率飞速提升,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顺利通过所有的考试!”
【评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调整存在于自身的那些有问题、无建设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让自己可以行使正常的社会功能。更确切地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正常范围内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把他们变成超人!在小A 的例子当中,如果小A现在是因为严重的焦虑而使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受到了很大损害,那么心理咨询师所能够做的,只是通过一些放松或是对话技术,缓解小A对于考试的部分焦虑情绪(请注意,是部分,而非全部),从而间接地帮助他把注意力和记忆力恢复到以往正常的水平。但是如果小A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希望把自己的能力从以往的正常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那恐怕并不属于咨询师工作和能力的范畴。
误解二:
心理咨询可以化解我在现实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小B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孩,本来生活一直是一帆风顺、阳光灿烂的,可就在两年之前,小B的父亲出现了婚外恋,与母亲的关系日趋恶化,时至今日,终于走到了不得不离婚的境地。小B一方面难以接受父亲出轨的事实,另一方面也难以承受家庭即将解体的命运,痛苦万分的她走进了心理咨询中心:“我无法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这太让我痛苦了,怎么才能让他们不离婚呢?”
【评论】:大约2年前,我曾听一位名叫Ellan的瑞典心理学家讲起自己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当他还是一个心理学系学生的时候,曾经把自己本该用来复习考试的时间用来参加了一个额外的放松训练培训。在培训课程结束的那一天,也就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天,讲授放松训练内容的老师发现Ellan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于是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Ellan如实告知,自己明天就要参加期末考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花时间看过任何东西,他为此感到非常焦虑难受。进行放松训练的老师立即决定用下午的时间为Ellan做了一次全身放松训练。而这次放松的效果堪称完美,当Ellan第二天走进考场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轻松和自在的态度让周围的同学都羡慕不已。而考试的结果,你一定也猜得出来!据Ellan自己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放松的一次考试,但同时也是分数最低的一次……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心理咨询无法直接改变现实结果!心理咨询改变不了Ellan没有复习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小B父母即将离婚的命运。很多时候,为了缓解痛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去除引发痛苦的现实根源,但实际上我们真正能够做的,只是学着接纳和忍受这样的现实,并了解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从而避免今后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后者,也正是心理咨询致力于,同时也是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误解三:
咨询师可以正确地替我解决问题
小C是一个温柔羞怯的女孩,因为性格胆小懦弱,一直就是老师、父母眼中的需要受到保护和照顾的‘林妹妹’。从小到大,小C的生活是沿着父母精心布置和陪伴的轨迹走过的,很多重大的人生选择和困难,也都是由父母老师所决定和出面解决的。就这样一直风平浪静地走完了大学校园三年的光阴,远离的父母的小C虽然也逐渐学会了照料自己日常的生活,但是却仍然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制定重大决策、此刻的她,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出国、考研、工作等多重选择。究竟该何去何从?怎样选择才不会让自己造成错误?小C来到了心理咨询师的面前,要求咨询师‘告诉她该如何选择,让她将来不会为此后悔’。
【评论】:首先,心理医生不是上帝,并不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无论是智商200以上的天才,还是年龄超过120、富于人生阅历和经验的长者,只要他没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就无法保证一定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或是完美无缺的行为。其次,心理医生也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来替你做出决定或是解决问题,他(她)也许可以为你提供相关的建议,也许可以和你一起分析可采取的行动计划或是利害得失,但是要明白,不论从自然生物角度还是社会法律角度,你才是自己唯一掌控者,也是自己行为后果最直接的承担者。所以,在你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前困扰你的问题,当你走出心理咨询室之后仍然会摆在你的面前,唯一可能变化的,就是你在咨询室当中增添的一份面对它的勇气,以及对于困难更清楚的认识。
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样,‘捧杀’有时候比‘棒杀’的力量更大。在我们逐渐抛弃将心理咨询‘妖魔化’的陈旧观念的同时,也必须要提防公众舆论将心理咨询推向‘救世上帝’的神坛。心理咨询师并不是洞悉先机的大智者,心理咨询也不是解决自身根本问题一剂万灵药。对于并不太了解心理学原理和知识的人们来说,上面提到的三种误解也许只是众多误解当总最为典型和常见的例子。而如果死死抱着这样的咨询目标不放,你得到的,只能是问题毫无进展的结果,以及你对整个心理咨询行业的深深失望。
转自北京大学心理中心聂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