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武汉人,我们对这场“新肺炎”开始只是围观,直到武汉封城,才突然神色肃穆,于是只要手机在手,就随时查看疫情报道,还嫌它更新得不够快;原本就咳嗽、发烧的人会不停地量体温、核对症状;人们抢购口罩、退旅行票、防范周遭;公众场合,谁要是敢咳嗽一声,都会被周围的人强烈嫌弃;在这个本该欢聚团圆的好日子,走出家门却成了一件需要谨慎思考的“负责任”的行为……遭遇这场“肺炎危机”,怎么可以不那么慌张?
(一)内心恐慌,非常正常,接受它。此番肺炎,是新病毒,人类没有经验、探索需要时间,而各种看起来“严阵以待”“情势紧张”“前后矛盾”“实时报道”的图片、信息都增加了人们内心的不确定性,慌源于未知和不可控,所以,产生心理恐慌,是必然,而正是这份恐慌,让我们关注疫情、自律自省、关爱他人。所以,恐慌心理是一种预警、是一个提醒,接受它,我们就不羞怯、不纠结、不抱怨,反而可以变恐慌心理为自爱和助人行为。
(二)信息泛滥,有虚有实,分辨它。我们早已熟悉自媒体信息的真真假假,甚至自己,有时也娱乐至死一下。然而,“肺炎危机”带来的恐慌心理,可能让我们忽略了网络上依然会有主观、臆想、扭曲的行为,失去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坏消息偏信民间,好消息听听政府”的认知方向反而会增加内心的质疑和怨气。其实,社会文明到今天,此次又是难以预测的“自然与人为夹杂型”灾害,政府必然会严肃、科学、谨慎对待,否则代价会更大,政府会更加被动。封城举措的落实,只有在中国,才有如此迅速、果断的动员能力,武汉人的配合,也正体现了中国民众的担当、觉悟与文明素养。相信官方媒体、听从专家建议,才能增加内心的安全感。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科学也是有限的,人类对新病毒的认知需要时间,也许还有失误。
(三)平和理性,审视生活,改良它。截止目前,直接受“新肺炎”影响的毕竟是少数人,其死亡率也未必比流感高,我们不以讹传讹,就会让周围人安稳。何况,非典留下了很多医学和防疫管理的经验,而且此次发病地区明确、疾病症状和发病机理清楚,这些都能增加人类控制它的胜算。我们只需根据专家和政府的建议采取必要措施,同时继续我们的生活,做好我们能做的。对于不可控的,交给专家和政府。当然,为了之后不再这样恐慌,我们是不是该对自然更多一些敬畏?对自己的行为更多一些控制?对自己的身体更多一些体谅?
(四)友爱善行,人际支持,连接它。这场“肺炎危机”中,没有人是孤岛,若成为孤岛,必然最先被冲垮,何况,孤独更会增加焦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在一起”,增加人际支持和爱的滋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关心、问候、慰问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尤其对那些容易焦虑的人,给予适当安抚,“云陪伴”“云娱乐”,让朋友们感受到亲密、友爱、善意、坚定,这样,能帮助自己和他人产生积极情绪,并因此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加抗击疾病的身心状态。
2020伊始,就注定不一般,这个春节,对一些人来说,是反传统的,比如失去亲人、一线值班、一城之隔却不能相见,对更多中国人来说,喜忧参半,然而,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肺炎危机”的这段时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未来的一天,我们可以说,那个事件,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并在其中成长。
2020年1月24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