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的大学生涯,终要退场,分别在即,每个毕业学子的内心都充满着个中滋味,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老师和各院系的心理专干老师们搜集了毕业生们当下的所思所感,梳理成对校园生活的留恋与遗憾、对未来的憧憬与茫然、对入职的期待与担忧、对未就业的焦虑与迷茫等四大方面的十一个问题,逐一解答,以期陪伴大家度过最后的西石大时光,并祝愿毕业生们岁月安好、前程顺利!
一、对校园生活的留恋与遗憾
(一)在毕业季,陷入焦虑、自卑、沮丧等负面情绪中,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毕业季,在面对论文写作、毕业答辩,升学求职、分离告别等各种压力之下,我们时而陷入焦虑、沮丧、自卑、悲伤、惆怅等复杂而负面的情绪中,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情绪时,该怎么调节呢?
首先,不排斥,而是接纳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的自然反应,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有其警示作用。例如,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需要应对潜在威胁或挑战;愤怒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边界受到侵犯,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悲伤和沮丧是我们的重要需求和愿望未被满足时的反应。适度的负面情绪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觉察自己、激发潜能,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为毕业和就业做准备。
其次,调整认知,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根据情绪ABC理论,负面情绪往往是由非理性信念产生的。这些非理性的信念有三个特点:第一,绝对化的要求,例如“我必须要在毕业前签到理想的工作,我才是有价值的。”第二,以偏概全,例如“我连面试都这么紧张,我太无能了。”第三,糟糕至极,例如“我要是毕业答辩不能通过,那人生就完了。”你仔细想想,这些想法都是合理的吗?还有什么可能的解释呢?这样,用更理性的想法去替代它们,可以让你面对相同的事件时,感觉更好。
最后,自我关怀,适度放松和宣泄。面对客观压力,如果你总是严厉苛刻自己,会让自己精神承受“酷刑”的同时降低自己的信心。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同样的事件,你会如何安慰和鼓励Ta?请用同样温暖关怀的话语与自己对话,这样可以平复自己的心情,恢复自信与活力,也可以用倾诉、唱歌、舞蹈、运动等方式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二)要离开熟悉的校园和人群,心中不舍,该如何调节?
要和熟悉的校园、老师、同学说再见,这种分别可能会引起焦虑、悲伤、不安、担忧等情绪反应,被称为分离焦虑,是我们人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如何轻松面对离别,迎接新生活呢?
首先,我们要直面自己的感受,接纳和表达自己分离的情绪,通过语言或行动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不舍和感恩。比如写一封信或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那些舍不得的人。
其次,积极参与毕业典礼和毕业聚会等仪式,或制作一本毕业留言手册,留下每个同学对你说的话,或者整理你的校园回忆,比如书本、收到的礼物、学校里的照片、同学留言等。这些都是心理上直面及确认分离这件事的方式。
最后,分离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友谊和关系,可以积极计划再聚的方式。比如,建一个群聊,定期分享彼此的近况,或者约定在某个时间或地点再聚。这样可以减弱离别带来的丧失感,增加未来相聚的期待。
(三)要毕业了,大学生涯暂时告一段落,回顾这些年,觉得自己没有太多成长,有很多遗憾,怎么办?
这种对成长的渴望非常难得,无论是本科的四年还是研究生的三年,你一定有很多成长,只是没有自己想要的那么多,或者有些成长没有你认为得那么重要。当下就业或考研的失落,以及对前途的未知可能会加剧这些遗憾,有的时候,令我们念念不忘的,也许并不是那些事和人,而是我们逝去的梦想和激情。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梳理你想要什么,并思考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当下就去做。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也不会再留遗憾。
二、对未毕业、未就业的焦虑与迷茫
(四)平时过去贪玩的我,面临着挂科、重修、答辩没过,我该怎么办?
数年的学习,没有如期的结果,确实会有挫败感,产生自责、抱怨和痛苦等情绪,先心疼自己几分钟。
问题总是要解决,人也总是在成长,如果只是陷入情绪中,就是停留在原地了,试着把这些情绪转变成解决问题的行为吧。首先,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经历挫折尽管很痛苦,但并表示这是一成不变的唯一结果,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比如详细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地为扭转局面做些努力;其次,面对现实,积极准备。如果不能毕业已成定局,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所以,你依然需要了解相关政策,比如延毕的条件有哪些,自己要做什么准备?如何向家长解释?暑假期间,最好是通过打工或者学习度过,而不是陷入沉沦中,你的父母家长更愿意看到一个从此认真生活做事的孩子。最后,暗示自己,这一场挫折,或许是生活在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试验“,它来得正是时候,从这场灾难中咬一口营养,以后的路会更加顺利!
(五)要毕业了,可是我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也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我,怎么办?
职业迷茫和焦虑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很多人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该如何找工作,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担心等等。概括三句话“不了解自己怎么办?”,“不了解职业信息怎么办?”,“没有就业怎么办?”
1.不了解自己怎么办?
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做职业测评、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获取更多信息。列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话题或领域;列出自己擅长的事情、自己的弱点;列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和目标,以及在选择职业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看着这些信息,你会更了解自己。
2.不了解职业信息怎么办?
可以通过研究职业信息来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薪酬、发展前景等。比如使用在线职业信息数据库,浏览不同职业的相关信息;阅读职业指南手册、职业研究报告等,了解职业发展前景、职业要求、工资待遇等信息;通过实习、志愿工作、网络论坛等了解职业真实的工作内容、职业前景和挑战。
3.没有就业怎么办?
毕业不是终点,时刻准备着,主动出击,“面包会有的”。继续积极参加招聘会;寻找辅导员、职业导师进行交流,获取关于职业的建议和指导;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寻找工作机会,也可以向朋友、家人寻求帮助,哪怕从实习开始,也可能是一种好的机会。
(六)我是女生,找工作时总是感到被歧视,心理落差好大,怎么办?
这是目前不少大四女生就业时会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和被拒也确实会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助。首先在这种情况感到心理落差大是很正常的反应,这是工作需要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是你不够好,所以请不要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第二不抱怨,多尝试。很多岗位不招女生,与其去纠结这种“不公平”和“有色眼镜”,不如去想其他办法。以往大多数女生偏好工作稳定、收入高、风险小的“铁饭碗”,而对其他岗位则不屑一顾,不加考虑。不要局限于某些特定渠道,多尝试不同途径找工作,可能会增加遇到公平机会的概率。
第三做准备,求外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找辅导员或者长辈朋友修改简历,朋友推介,毕竟一群人的助力远远好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漫漫求职路,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而女生想要打一场漂亮的胜仗更是难上加难。但也要相信,努力付出的你总会解开自己的“困局”。
三、对入职的期待与担忧
(七)马上要工作了,如何从学生身份切换到职场呢?
首先,要正视和接受这种转变。人不可能总在原地,转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认识到这种转变的必然性,并接受它,是应对心理压力的第一步。
其次,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了解这个职业的特点与要求,结合自己的情况,称定个小目标,这有助于在身份转变过程中保持方向感和动力,减少迷茫和焦虑。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在你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中,已经有过诸多战胜困难的经验了,要相信大多数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将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阻碍,或许你会产生兴奋感。
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无法独自应对心理压力,不妨与有经验的人聊聊,或者寻求专业的职业咨询、心理咨询,以得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八)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我很担心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不能保持自我,怎么办?
社会的确比学校更复杂,但把它渲染得非常可怕,是有失偏颇的,社会中很多美好的现象,也是很难在校园中一见的。同时,你在校园中积累的生存经验,比如真诚、合作、积极,沟通、理性同样也是适用于社会上的。
保持自我并不是固执己见,也不是与他人、环境格格不入,一个人在职场上成为“万金油”,并不会被认可。你依然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做人的基本原则可以坚持,但是,如果个人风格与单位文化不够契合,那是需要调整的,请记住,人是适应环境的主动者,会在环境中优化自己,也会通过沟通与改变,更有效地与环境融合。
四、对未来的憧憬与茫然
(九)虽然找到了工作,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是并未达所愿,自己不满意,家长也很失望,怎么办?
能找到工作、考上研究生,都是自己努力与实力的证明,首先要为自己点赞。
人的欲望不会停止,现有的结果其实已经提高了你的起点,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可能变成进一步提高的动力。所以,自己不满意、家长失望,都可能是好事。
之所以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必然有客观原因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暂时没有办法克服,不妨先接受它们,比如秉持“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继续寻找机会,比如筹划好读研期间的学习与科研计划,未雨绸缪,将来的生活就会更明确。
(十)都说“毕业季也是分手季”,该怎么对待我俩的未来?
现代人总是会被很多观点或者理性影响着、限制着,比如“毕业季也是分手季”,这样的话说多了,会让很多人无意识地遵从它。
一段关系经不住考验,适时终止未必是坏事,但是毕业季表示不背这个锅。有的人反而会在毕业季更加珍惜缘分,比如表白、牵手。
两个人能不能走得更远,要看自己的智慧,比如如何让自己的爱情保有新鲜感,如何克服因为天各一方不能常相守的挑战,如何预防来自第三者的诱惑,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爱情成为两个人成长的动力。
(十一)我们相爱了三年,可是却没有签约到同一家单位,未来变数很多,该怎么办?
毕业了而不得不在空间上分开,确实让人遗憾。至于未来的变数,即使你们在一家单位工作,也依然会有。
或许,你们要想一想,未来的变数到底有哪些?提前做好准备,尽最大可能变变数为定数,是当下可以做的。
如果这个变数来自对双方感情的稳固性的担心,那更需要对爱情的珍惜和承诺;如果这个变数来自于不在同一单位,缺乏彼此在专业上和人脉上的支持,那么两个人学习尽快融入工作,并相互鼓励以适应独立生活的境遇……总之,心理的焦虑往往来自于对未来信息不明确的慌乱,那么明确目标、了解信息、制订预案、及时沟通,将有助于树立信心,以不变应万变。
各位青年才俊,你的毕业季或许并不一定完美,但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日日夜夜,所学、所经历、所成长都是货真价实的。放眼望去,每一个人,都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不如就坦然接受,与过去告别,从现在出发,去迎接未来的阳光。
撰稿: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全体教师
感谢:(提供问题的心理专干)